4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站式社区学习中心召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四次集体备课会,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备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备课会,时培花老师分享了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说课视频,视频讲解的理论框架清晰,准确呈现了三大改造的历史脉络与生产关系变革内核。教学设计整体体现"问题链"逻辑,通过递进设问引导思辨。首先,为讲清楚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改造过程、改造经验三个内容,引用王康年案,耿长锁农村合作社,穷棒子社,同仁堂新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等多个案例,体现历史融合,强调以古鉴今,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回应热点问题“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说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说明不能因为出现失误和偏差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重点突出"历史必然性"分析,较好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张俊老师分享了《不忘来时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视频选择问题导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我们是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靠什么的逻辑思路从过渡时期的经济经济结构,社会主要矛盾,详细讲解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本节内容,主要讲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的过渡性特征。
第二阶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备课会,围绕课程第六章和第七章内容,各授课教师紧扣政策导向,就第六章“三新一高”内容和第七章“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探讨联系实证教学以及探索开放式实践教学等教学形式,并就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间的逻辑关系两大问题进行讲义内容集体学习和探讨交流,并围绕每个知识点,各授课老师分享了众多视频资料以及精选案例,以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合理运用多元化备课场地,丰富集体备课形式,完善备课机制,切实提升“备课促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