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庆生举行专题报告会

9月17日上午,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杜庆生面对我院3200余名新生作了《弘扬传统文化 献身中国梦想》的主题报告。“运河开通前的济宁,是个经济落后的小镇。随着运河的开通和兴盛,在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济宁在融贯南北文化后,形成了北方城市中罕见的南方水乡风光,因此也被称为‘江北小苏州’。”讲座伊始,杜庆生会长先通过大运河开通前后的对比,体现出大运河与济宁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后,杜会长围绕大运河申遗成功,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指出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劳动的结晶,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之一,是一部活着的、流动的历史教科书,其重要性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济宁作为大运河上一座最重要的贸易重镇,杜会长又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角度,结合“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的特殊地理环境、济宁作为元明清时期的治运和司运中心、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得出结论:济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运河之都”。

济宁的历史,是一部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历史。与此同时,在济宁因河兴市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广泛开放性、巨大兼容性和超绝先进性,并以诚信谦和的商业文明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以敢于担当、鼎力革新为特质的运河文化,成为济宁文化的根,由此运河又被称作济宁的“文化河”。济宁的命运与运河的兴衰紧紧相连,“运河通,济宁兴;河运废,济宁衰”。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杜庆生讲述了大运河对济宁这座城市的深刻影响,以及他心中的那个“运河梦”:“我们运河文化研究会和一批挚爱运河、热心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也有着自己的‘运河梦’,就是通过传承运河文明,打造新时期的‘江北苏州’,重铸‘运河之都’辉煌,把济宁建设得更富足、更和谐、更宜居、更美丽。”

济宁,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文化的载体,济宁段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仅留存至今的各类古建筑和桥梁、闸坝等水工设施,就达84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3处,省级文物4处,市级文物7处。这些历史遗存散布在长达230公里的济宁段运河两岸,形成一条绚丽多姿的文化长廊和生态景观廊道,也是展示当年济宁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博物馆和治河治水技术的科技馆。所有这些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济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至今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杜会长结合济宁的地名、历史老照片、文化历史名人、地方的传统名吃等,通过讲故事和形成的背景等,给大学生讲解的非常清晰透彻,让学生在济宁学习期间,生活得比较充实和丰富。

传承运河文明,建设美丽济宁,应重新认识运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从中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提高文化自觉,增强使命意识。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之一。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不仅对中华民族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哺育长成了一批运河名城,济宁就是名列前茅的一颗璀粲的明珠。京杭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代至元二十年间,距今已有729年的历史。当时的济宁是隶属兖州府的一个满目疮痍的小县城,文天祥路过此地时曾留下了“百草尽枯死”“路上无行人”的诗句。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为济宁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大通道,使得济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南引吴楚闽粤之饶,北壮畿辅咽喉之势”,出现了“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把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明清时济宁州城区街道达上百条,开设店铺逾千家,周围辐射近百县,成为全国著名的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运河沿线7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民谚讲:“济宁州,赛银窝,南门靠着运粮河。小闸口里真热闹,税务街上买卖多”,就是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在这个过程中,城区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甚至商品命名的专业化街道,一些街道和店铺沿河枕流,陆水相济,其建筑风格既保持了北方的持重,更吸纳了南方的灵巧,加上城区河渠纵横和众多私家园林构建而成的秀美的南方水乡风光,所以被称为“江北小苏州”。

历史上的济宁又是“东鲁之大郡,水路之要冲”,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济宁位于中枢区段,又处在“水脊”的位置,所以在长达1798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山东段运河处于关键地段,济宁段运河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作为治运和司运中心,都派设最高司运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济宁。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几度驻跸济宁。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婢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济宁因而又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特别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明代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农民、被毛主席称作“农民水利家”的白英的建议,并同白英一起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所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最高水准,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伟大工程的建成,保障了京杭大运河在近500年间的畅通无阻,这在世界航运史上都被历史学家公认为奇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运河的骄傲,更是济宁的骄傲。

“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在近千年“以河兴市”的历史进程中,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孕育出难以计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他们身上那种“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精神,成为“运河精神”的核心,“白英治水”就是“运河精神”的一个突出代表。

杜庆生会长讲起了这位来自民间的治水专家的故事。治理运河的最大难点就是南旺“水脊”难以通水,而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的,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专家”“权威”,就是汶上县一位名叫白英的民间人士,史书把他称作“汶上老人”,毛主席称他为“农民水利家”。作为封建官吏,当年主管治河的工部尚书宋礼“上体国忧,下悯民困,劳心集思,广询博采”,并同时任济宁州同知的潘叔正一起,为白英施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也是难能可贵的。白英作为一介平民,他“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功及万世”的品格和境界更是光彩夺目。为了创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白英和由他率领的众多民工,在测量、施工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八年时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造出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婢美的伟大工程。在将近三千个日日夜夜里,白英和民工们无怨无悔地进行着辛勤的劳作,克服了不知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操劳过度,当工程告竣,白英随宋礼赴京复命时,于德州桑园呕血而死,年仅56岁。“以白英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在治理运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敢于担当,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勤奋敬业、鼎力革新的精神,以及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生动写照,也是运河文化的精髓,是运河留给后人的最可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投入实现运河梦的伟大实践。” 传承运河文明,建设美丽济宁。“济宁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济宁人也始终把运河看作是自己的母亲河。作为运河之子,济宁人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和精心保护、加快开发的紧迫感。”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杜庆生会长有着自己的思考,长期以来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济宁应充分发挥运河“古都”优势,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在京杭运河全线融南汇北的商贸物流中心、以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心,突出抓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拓展航运相关产业、整合生态文化旅游、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深化运河文化研究等几个关键环节。

济宁中心城市的建设,城市建设要适应加速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坚持“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布局和整体科学谋划的同时,以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尽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素的有机融合,做到围绕旅游建城市,建好城市促旅游,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一般地讲,相比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是最漂亮、最受欢迎的。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才有可能更好地传承运河文明,建设‘天蓝水清、树绿荷香,景色如画、宜游宜居,安定和谐、百业兴旺’的美丽济宁。”济宁的建设应集中力量,精心谋划,围绕“魂”“神”“形”三大要素动脑筋、做文章,在完善水城风貌、构建和整合旅游景点、统筹老城风格等几个关键环节上全力进行突破,并争取尽快取得明显成效。要从“水”上做文章,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水上游览创造条件。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所以说,“水是运河之都”的“魂”,以运河等几条河道为载体的水文化是城区的最大优势。还要从“景”上突破,运河文化深厚底蕴之“神”,需要通过成批量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和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风貌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这也是建设美丽济宁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将来开通运河水上游览相匹配,应加强沿河景点的整治和建设。以老城区现有和复建的文物景点为“明珠”,以老运河和越河为“红线”,用“红线穿珠”的方法,“点线结合,以线带面”,形成亮丽的生态型文化旅游景观带,营造“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意境。

杜会长结合济宁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的文化育人,高度肯定了我院的育人思想和育人理念,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底蕴和国学功底的大学生,以年轻人的感恩励志和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